超低價電腦市場商機興起,看好市場的後勢潛力,眾多國際資訊大廠也紛紛加碼投入,而擁有製造與成本管理優勢的台灣廠商,可望在此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。
根據國際電信聯盟於2005年統計的資料顯示,目前全球電腦市場需求量已近8億台。由於電腦的市場滲透率相當高,為成熟性的產品,因此資訊大廠急欲尋找可持續推升電腦市場成長的動力。
資訊業者亦觀察到,在電腦普及率仍有很大開發空間的亞洲與非洲地區中的新興國家,如金磚四國與新鑽11國未來成長潛在力驚人,因而存在於這些新興國家的中等收入族群,則是日後驅動電腦市場需求量向上攀升的引擎。
2007年超低價電腦市場快速成長
拓墣產業研究所預估(圖1),200美元以下的超低價電腦出貨量將在2007年開始大幅成長,約達700萬台,年成長率為474%。不過,2007年僅為市場的醞釀期,真正的市場成熟期要至2008年期間,市場出貨量將增長為1,532萬台,年成長率為117%。
造成超低價電腦市場興起,主要是因為新興國家的國民所得提高,以及教育知識的需求增加,運用網際網路的普及率,民眾有能力可購買超低價電腦享受網路服務。
先前,如阿根廷、巴西、印度、馬來西亞、奈及利亞、菲律賓、沙烏地阿拉伯、泰國以及越南等國家政府也大力推行低價電腦,,但成效不彰。如印度推廣「Simputer」電腦,是由英文「簡單、廉價、行動、電腦(Simple Inexpensive Mobile Computer)」縮寫而成,其體積比一般市面上的個人數位助理(PDA)略大,並使用免費的Linux操作系統,功能為幫助農民了解商品價格,還可提供官方語言的辨別,售價約240美元,但市場銷售卻不如預期。
探究超低價電腦計畫失敗的原因,技術、使用者與營運是3大主要的關鍵,亦是目前超低價電腦市場所面臨的挑戰。
營運/技術/使用者的3大挑戰
超低價電腦市場的崛起,主要是因為國際資訊大廠的推動,包括英特爾、微軟、惠普、聯想電腦、威盛等上、中、下游軟硬體公司。但無論哪一家企業,在進軍超低價電腦市場時,都遇到一些阻礙。
首先是技術上的考驗,由於超低價電腦的優勢就是價格低廉,售價必須落在新興國家消費者可負擔的範圍內,因此資訊廠商須在技術上達成可大幅調降價格,才可能提高終端市場的購買意願。之前超低價電腦計畫之所以失敗,價位太高也是主因。此外,受限於新興國家的氣候或使用環境影響,低價電腦亦可能在很冷或酷熱的地區,抑或山區、沙漠等惡劣環境下使用,因此電腦的強健度與品質也要求更高,對於製造商而言,是一大考驗。
再則是須考量到使用者的需求,因為新興國家的人民教育程度通常不高,加上環境惡劣,因此產品的操作介面設計要朝向更簡易、方便與穩固特性發展。此外,政府的角色也相當重要,在基礎建設、推展教育方面都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,才可刺激人民對於超低價電腦的需求度。
最後,在營運布局上,必須建置完整的維修服務與技術支援通路,才能使用戶放心使用,且不至於在問題發生時求救無門。
拓墣產業研究所表示,超低價電腦在兒童教育市場極富商機,眾多國際資訊大廠也看好此市場的前景,陸續加入由麻省理工媒體實驗室創辦人尼葛洛龐帝推動的「每位學童一部電腦(One Laptop Per Children,OLPC)」計畫,此計畫整合眾多國際知名的資訊產業上、中、下游供應鏈廠商,包括惠普、聯想電腦、威盛、英特爾、AMD、微軟、Linux、廣達電腦、奇美、3M等,現在已發展出超低價電腦「2BI」(圖2),概念有如電子書,可手搖發電,2007年第二季將銷往巴西、奈及利亞等國,且由奇美提供面板,廣達組裝。
在扣除掉龐大的行銷預算、通路成本、多餘規格以及透過新技術來降低成本後,OLPC所開發的電腦成本預估約133美元,售價為150美元。未來超低價電腦的價格還將會更低,才可能爭取更廣泛的市場採用率,而這對擁有電子產品製造與成本管控能力的台灣廠商而言,將是一大可發揮的舞台。
台灣業者重要性突顯
面對新興市場50億人口的市場商機,台灣廠商要如何展開搶攻戰略?拓墣產業研究所認為,台灣擁有筆記型電腦完整的供應鏈,因此能掌握規格制定的先機,再者,台灣在全球資訊產業的硬體製造已占有舉足經重的地位,而在低價電腦市場的產值比重也高達約70%,未來若能掌握超低價電腦開發主導權,與當地業者密切合作切入市場,將有機會吃下每年25億美元以上的超低價電腦市場大餅。
但獲利的營運模式仍是確保低價電腦計畫成功的關鍵,因此是否能兼顧到服務、行銷與通路的營運重點,將是影響後續發展的至要關鍵。